原標題:持刀砍人被“反殺”:為什么“花臂男”不值得同情? |新京報快評
不管“花臂男”擁有怎樣的個人成長史,他身上體現(xiàn)的暴力傾向,很難讓人對他的死產(chǎn)生同情之心。
昨晚,社交媒體上瘋傳一段視頻。一輛寶馬車擠向非機動車道,與一輛電瓶車發(fā)生摩擦。雙方爭執(zhí)不下,其中一名男子轉(zhuǎn)而從寶馬車上拿出長刀對電動車主進行揮砍。
在此過程中,刀掉到地上。電瓶車男子從地上撿起刀,向?qū)Ψ竭B砍數(shù)刀。
更多照片顯示,從寶馬車上拿刀下來砍人的男子,上身布滿文身。
該案發(fā)生在江蘇昆山震川路,在社交媒體上被稱為“震川殺人案”。昆山警方28日發(fā)布消息,證實了此案的真實性。寶馬男“劉某某”和電瓶車男“于某某”都受傷送醫(yī),劉某某不治身亡。目前,此案正在進一步調(diào)查處理中。
此案在社交媒體的傳播中,寶馬車并沒有成為一個關(guān)鍵的符號。網(wǎng)上,人們都稱呼劉某某(龍哥)為“花臂男”,而不是“寶馬男”。輿論最終選擇了“花臂”這個符號,表達了人們普遍的不安和困惑,也和本案的根本邏輯相一致:這不是富人(寶馬)對窮人(電瓶車)的欺負,而是對法律和社會秩序的破壞。
從視頻中看,騎電瓶車的男子停在非機動車道上,等待紅燈變綠。寶馬車的前方停了一輛等紅燈的公交車,或許是急于右轉(zhuǎn),寶馬車擠入非機動車道,這是沖突最初的起因。紅燈變綠,公交車駛走,寶馬車本來可以順利開走,幾個人卻從車上下來和電瓶車理論,并最終發(fā)生沖突。
在沖突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看到,電瓶車男子幾乎沒有還手,在“花臂男”從車上拿出長刀揮砍后,電瓶車男子也只是躲避。在這個過程中,電瓶車男子一直比較克制。
一個正常人面對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或許只有跪地求饒、聽天由命,或者奮起反擊。電瓶車男子毫無疑問處在人身危險之中,但是“花臂男”持刀不穩(wěn),刀掉在了地上。而此前的揮砍激怒了電瓶車男,他撿起刀開始砍向“花臂男”,以進行防衛(wèi)。
人們從法律的角度爭論不休。很多人(包括網(wǎng)友和一些律師)都認為電瓶車男子屬于正當防衛(wèi)(或者是處在生命危險中的“無限防衛(wèi)”),也有不少人認為是防衛(wèi)過當,理由是“花臂男”被砍后跑向?qū)汃R車的時候,電瓶車男子又追上去砍了幾刀。
▲當?shù)鼐酵▓蟀讣M展
到底是正當防衛(wèi)還是防衛(wèi)過當,需要專業(yè)的法律解讀,也有辦案機關(guān)的公正判案。但坦白說,在那種情景下,電瓶車男子的危險并沒解除,要讓他放下刀可能并不現(xiàn)實。正如有網(wǎng)友所說的,“誰知道‘花臂男’不會跑到車里去拿出一把槍呢”?
至少,很多人都呼吁這是正當防衛(wèi),說明了人們對自己處境的清醒認知。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人生最怕的就是這種飛來橫禍,明明是一個交通小摩擦,對方卻從車上拿出長刀來。
而從事件的整個過程來看,雖然花臂男最終慘死,但一切過錯都是因他而起——
是他搶占非機動車道,
是他動手打人,
是他從車上拿刀砍人,
或許,他沒有想到,刀會脫手,自己會被反殺,
但他正是諸惡的始作俑者,
道義完全不站在他這一邊。
雖然,我們不主張私力救濟,也不會為暴力和血腥叫好,但“花臂男”也同樣不值得同情。
網(wǎng)上有人呼吁大家捐錢幫電瓶車主打官司,做無罪辯護,獲得了相當多人的響應(yīng)。這其實說明,人們并不同情那個被害人“花臂男”。有一些流出的視頻與照片顯示,“花臂男”在平時的做派相當讓人恐懼。
一則未經(jīng)官方證實的過往案情通報顯示,劉海龍(是否就是這位被稱為龍哥的劉某某還有待確認)過去曾因為盜竊、打架、敲詐勒索等多次獲刑。
不管“花臂男”擁有怎樣的個人成長史,在這個晚上的昆山震川路,他確實給世界留下了恐怖和教訓(xùn)。這種毫無來由的暴力傾向,實在讓人擔憂,而這樣的場景,足以讓每個人后背發(fā)涼。生活中,遇到電瓶車男子這樣的處境,你又該如何做?
說到底現(xiàn)實中多數(shù)人都是和于某某一樣的“老實人”,依賴法律對我們的保護。但是面對這種突然而來的危險,我們卻很難預(yù)測事情的走向。但法律必須保護這樣的“老實人”,否則,可能會有更多人不得不想辦法以其他方式自保。
文| 張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