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楚菜創新發展的意見》。文件明確提出,將湖北菜簡稱統一規范為“楚菜”,徹底終結了長期以來的“鄂菜”“楚菜”之爭,還描繪了一個“很好吃”的未來——到2025年,打造萬億楚菜產業,將湖北建設成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良好美譽度的美食強省。(8月7日澎湃新聞)
岳麓書院的大門上有八個大字,“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楚菜諧音楚才,聽起來很霸氣。就像文件里說的,“楚文化是荊楚大地的根,楚菜是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無論從聽起來更拉風、還是念起來更上口來看,“楚菜”的這個江湖花名顯然比“鄂菜”顏值更高、風情更甚。
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出場,中華飲食文化成為現象級的產品,在“吃貨當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從“吃文化”中悟出揚名立萬之道、找到發家致富之路。湖北菜究竟叫什么菜,“楚菜”和“鄂菜”這兩個小名有時還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
有人站“鄂菜”一方——湖北自隋而來一直簡稱鄂,那就得遵從歷史,湖北菜理所當然就得稱為“鄂菜”。可據說也有人不同意,因為“鄂”字左上兩個口,右邊一個耳朵,一只耳朵偏聽偏信、兩張嘴都吃了虧。再說,“鄂”與“惡”同音,好像也挺不符合中華傳統文化之美感的。早在2007年,有烹飪大師提出“鄂菜”改“楚菜”的建議。2016年,湖北烹飪酒店行業協會6000余家會員企業也于2017年全面開啟“鄂菜”改“楚菜”的進程。他們表示,“楚”的歷史遠超“鄂”,從歷史底蘊或是影響力,都更有利于湖北菜走向全國。
不過,叫什么菜名,這本來就是市場的事情,行業協會鬧騰也就罷了,需要“市長”躬身過問嗎?一來,在湖北之外的地區,可能“鄂菜”的名氣比“楚菜”還要響亮,有必要放棄金字招牌而換成塑料的嗎?二來,真要較真起來,“楚”大概包括了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區,一個地方菜霸占整個大區的名字,鄰居答應不答應呢?此外,“湘菜”“贛菜”聽起來也未必就比“鄂菜”要高端大氣上檔次。一道能為本省傳播美譽度的菜肴,又何必非要人為地去附庸風雅呢?當然,如果消費者覺得“鄂菜”實在不想叫、非要哭著喊著改成“楚菜”不可,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美食恒久遠,道道永流傳。菜肴的不同其實也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行政管理需要做的,是尊重歷史與現實、敬畏市場與規則,把味道傳承好、把質量監督好。至于涂脂抹粉等花頭工作,既不能做得太明顯,也不宜操心太過了。
(原標題為《改名“楚菜”的“鄂菜”會風雅更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