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書展又一年:新書、講座、港臺小事
這是我參加的第四屆香港書展,但越發思考的問題是:香港書展的價值究竟何在?最終想明白:香港書展如同香港的縮影,而兩岸三地作家學者匯聚產生的能量仍不能小覷。難堪大任的“愛情文學”、“散貨場”的基因
2018年香港書展上周落下帷幕,據主辦方香港貿發局公布的書展相關數字:104萬人次入場破紀錄,比上屆增長4%;書展期間場內共舉辦310場文化活動;抽樣調查顯示人均購書消費810港幣。一切看起來都很好:再創新高的人流量給商家創造了生意的機會,每年一度的書展如同嘉年華,既挾聲勢請到兩岸三地以及旅居國外的作家學者開辦講座和活動。
這是香港書展的模式:核心是人流,正因如此每年貿發局公布的數字最顯著的就是“入場人次”:有人流、有生意、有關注、有影響。這是香港書展被批評的“散貨場”(本地詞匯,接近普通話的“大賣場”)基因:整個書展以五光十色的“大賣場”拼圖呈現,這邊愛情文學,那邊武俠(近兩年的“書展年度主題”);這邊展出的張愛玲手稿,那邊介紹浙江文化的“中華文化漫步”;這邊北島與芒克的講座《往事與“今天”》,那邊熱度不減的教輔練習冊模特寫真集。
也正因為這“散貨場”的基因,無論是此前設置的“年度作家”,或是2016年開始的“年度主題”都在各家出版社洶涌推出的新書、展廳挪不開腳步的人潮中顯得不太立得住腳。此前每年推介一位作家,焦點尚且集中,改為年度主題后則逐年推薦多位作家,焦點繼續分散。今年更是推介了十位作家:以1990年代作為時間分界點,1990年代前的代表作家張愛玲、徐速、亦舒、依達和林燕妮,1990年代后的深雪、林詠琛、鄭梓靈、天航及Middle。名單一出,即有聲音稱名單標準存疑:“為何網絡作家Middle能夠與張愛玲同列名單?”此外則是年度主題的宣傳海報,也曾引發部分爭議。此外,在以愛情為主題的展場,村上春樹的《刺殺騎士團長》卻因“性”而被判定為“第二類不雅物品”。
在挑不起大梁的“愛情文學”主題之下,書展主展場則繼續呈現“大賣場”的風格:展位設計是為了方便人群流動(和壓低成本),隨處可見的“全場八折”、“特價六折”、“幾十蚊幾多本書”(幾十塊錢幾本書),還有瓜子臉網絡小說作者現場簽名站臺與讀者合照。棲身于香港書展現場,恍惚如旺角街頭,魚蛋牛雜噗噗翻滾如讀者翻動書頁——太五光十色了,自助餐吧,請君隨意。
于是今年是有點累了,汲取過往經驗:聽講座、少隨意閑逛,因此只瞄準牛津大學出版社與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兩個攤位。沒想到有驚喜。
“賣場”中開辟公共空間
牛津大學出版社歷來出版格調很高、裝幀精美,今年書展上牛津的新書也很搶眼。在牛津展位,我收獲馮象的《我是阿爾法》一冊,此前覬覦的是《黑白溢彩》(邵頌雄),不過這本不是新書,躊躇了一下還是買了北島的一套書(七冊,欠《波動》與《時間的玫瑰》),雖然簡體版存在內地家中,但牛津的設計讓我愛不釋手:紙書的好成為壓死駱駝的稻草。今年牛津新書尚有陳冠中《一種華文 多種諗頭》、吳靄儀《拱心石下 從政十八年》、程翔《香港六七暴動始末》等。書之外,牛津展位今年還有許禮平、董橋、程翔的作者見面會,不過時間不巧,未能趕上。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中大出版社”)則今年有驚喜:展位中擺放著新書作者及編輯的話語,在新書之外直接與讀者對話。我印象較深的有年初剛剛卸任中大校長的沈祖堯為其網志結集成書所寫:“盼望讀者能回到當天的場景,然后思想我們的對與錯,再看前路應怎樣走。”
中大出版社更邀請作者在書展現場進行名為“中大主場”的小型講座。駐足觀看,發現有幾場都是新書的編輯與作者對談,在小小的空間內讀者與作者、編輯三方碰面:聊書、聊研究的經歷(中大出版社畢竟是學術出版社,如《延安尋真》一書作者即開講“港女人類學家闖延安”,講題輕松,但研究過程頗辛苦)、交換意見分享看法。有教授盛贊中大出版社的新做法:“中大出版社在展位主辦講座,打破主辦方對于講座的主導,這是香港書展上的第一次。這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公共空間,是非常棒的嘗試。”
出版社的講座有十幾場,主題涉及頗多:格外有趣的有江紹祺講“Gay分三路”,是他對倫敦、中國香港、中國大陸三地男同志群體研究的分享;彭麗君講后九七香港電影;李雅言談教育中怎樣培養孩子的創意……講座同時設有Facebook平臺的直播,但內地讀者似乎無緣。這種新的做法,據稱是學習了臺北書展的經驗。無疑,其對平衡書展“賣場”氛圍是一個創新。
新書方面,中大出版社則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與傳統文化兩方面平衡出新:李振盛的攝影集《紅色新聞兵》以照片形式呈現“文革”年代的場景,是中文版首次面市;熊景明等老師編《中外學者論文革》則邀請眾多學者、親歷者從諸多角度回看那個特殊的時代。中國文化方面,我注意到中大出版社的“錢賓四學術文化講座系列”不斷整理出版,今年出版的是已故日本漢學家小川環樹先生的《論中國詩》。關于這個系列,據說還有個小故事:中文世界熟知的狄百瑞2016年透過媒體正是更正其中文名為“狄培理”,而他的名字被誤譯則與他1982年來主持當年的錢賓四學術文化講座有關。
香港書展:既“香港”又“兩岸三地”
香港書展有延請兩岸三地及海外優秀作家、學者進行講座的傳統,這可說是香港書展最大的亮點與優勢。今年,書展上有內地作家包括張抗抗、北島、芒克、野夫、阿乙、余秀華、朵漁和李昕;來自臺灣的龍應臺、駱以軍、幾米、胡晴舫、蔡智恒和李戡;香港的李歐梵、李玉瑩、馬家輝及周潔茹,以及僑居日本的李長聲與馬來西亞的戴小華。無論展場如何人流稠密,講座安排在單獨的演講廳,還可以讓文化愛好者舒服地聽講座。
臺灣作家的講座有不少亮點。龍應臺女士的講座爆滿而我無緣得見,但駱以軍的講座“一件很美很小的事”著實很美,其中他提到曾經在東北旅行時被以有關國共內戰的革命歌曲接待,小細節處折射兩岸的歷史糾葛給身為臺灣作家的他帶來的微妙體驗。
轉念想,香港書展也類似是香港這個地方的縮影:一個巨大的拼盤,能夠得到什么就要看你要找什么。幾位常來書展的朋友都說:次次都說這是最后一次了,可下一年還是來。人流帶來生意,也帶來關注,但眾多的公開講座與文化活動,確實是香港書展最大的優勢與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