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國家級高新區市場化方式運作,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編者按】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如何誕生的,汽車業對外開放從哪里起航,上海浦東開發區有哪些“全國第一”……改革開放40年來,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創性的改革開放措施閃耀著首創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6月22日起推出專題報道,展現40年來的改革開放標志性首創案例。
一個國家級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卻以民營企業為主體來進行市場化運作,這個高新區就是位于上海閔行的紫竹高新區。
2001年9月12日,上海正式批準建立上海紫竹科學園區,2002年6月25日,紫竹科學園區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被列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1年6月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在全國168家國家高新區中,紫竹高新區綜合排名第14位。
在所有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紫竹高新區是唯一一家由政府、企業、高校聯合投資,并由民營企業為投資開發主體,以市場化方式進行運作的新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踐證明,紫竹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園區發展之路,產業集聚效應突顯,各項經濟指標和園區運營數據已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
民營企業為開發主體,市場化運作
從2001年正式獲批后,上海紫竹科學園區可謂“順風順水”。
上海紫竹科學園區由閔行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紫江(集團)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籌劃。2002年,紫竹科學園區正式開工建設,2003年被列為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6年經國家發改委和原國土資源部核準為省級開發區,2011年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獲批后,上海紫竹科學園區即明確發展目標。到2020年,將園區建成集產學研為一體、高科技產業集聚的現代科技新城和高層次人才及戰略性產業培育基地,使之與張江高科技園區聯手帶動上海信息產業的發展和上海綜合競爭力的提升,提升閔行城市化能級。
“我是2001年來到紫竹的,是全程參與紫竹高新區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創業者。當時這里是吳涇鎮蔣家村,白天一片農田,晚上一片漆黑。”紫竹高新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駱山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紫竹高新區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由大學校區、研發基地和紫竹配套區三部分組成,是全國唯一一家以民營企業為投資開發主體的高新區。
駱山鷹說,之所以選擇以民營企業為開發主體,是閔行區政府、交通大學、紫江集團三方都有這方面需求,三方利益和需求不謀而合。紫竹的組織架構、部門設置、需要多少資金、招什么項目,政府沒有干預,全部由市場說了算,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化運作的典范,很多項目今天談、明天定、后天資金就打進來了,時間和效率是別的開發區的三分之一最多一半。運用民營企業特有的經營模式,高效有序地進行總體規劃、土地征用、開發建設、招商引資、經營運行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經濟資源的總體運營效率,也從體制上確保了高新區發展從決策到落實、從規劃到建設過程中的強大執行力。
駱山鷹說,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體制和機制上的保障,紫竹人在建園之處就做出了“給我20年,給你一座科技城”的承諾,現在16年過去,科技城雛形已基本建成,夢想變成了現實。從成立以來,紫竹高新區已獲得幾十項國家級、省市級榮譽稱號,成為全中國最像美國硅谷的地方,目標是建成“東方硅谷”。
實踐證明,紫竹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科技園區發展之路,產業集聚效應突顯,各項經濟指標和園區運營數據已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
截至2018年6月底,紫竹高新區入駐企業已達2094家,其中外資企業213家、內資企業1881家;累計吸引合同外資48億美元,外資投資總額100億美元,內資448億元人民幣;2017年實現稅收62.34億元,增長10.97%;實現技工貿收入550億元,同比增長10%。
吸引占地少、產出高的高含金量項目入駐
在規劃面積13平方公里的紫竹高新區,用于產業項目招商的研發基地僅3.8平方公里,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好的發展,必須集約化使用土地,提高利用率。
駱山鷹表示,為使有限的研發用地產出最大效益,紫竹高新區積極吸引占地少、產出高的高含金量項目入駐,重點引進區域總部、研發中心、風險投資公司及高科技研發企業入駐,以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印孚瑟斯、中國商飛、中廣核集團、東軟軟件為代表的一大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紛紛入駐紫竹,現已形成以信息軟件、數字視聽、生命科學、智能制造、航空電子、新能源與新材料為支柱的產業結構。
截至2017年底,有17家世界500強公司設立的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落戶紫竹。
在發展模式上,紫竹高新區改變以往傳統招商引資為主的模式,注重培育新興產業,鼓勵人才創新創業,逐步實現“招大”和“扶小”兩手抓,為本土的雙創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和資源,扶植以民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以國內市場為主體的科創企業發展成為龍頭企業,已與英特爾、中航無線電子、百家合、人民網、百度等國內外知名行業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孵化培育產業鏈上下游的小微企業。
紫竹高新區的另一大特色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兩大著名高校與高新區在空間上相接相鄰的優勢,通過建立校區、社區、園區“三區聯動”資源共享機制,建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科學園區發展模式,填補了上海高科技園區缺乏高校支撐的空白,通過簽署“校企共建協議”,積極培育更多具有年輕活力的大學畢業生到高新區創新創業。
目前,紫竹高新區內已容納近10萬高素質人群在此學習就業和生活,高新區2000多家企業、4萬名白領中,86%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年均收入25萬元,超過了中關村和張江;上海交通大學168人、華東師范大學19人、紫竹高新區“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基地”5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紫竹高新區創業孵化器總經理丁嘉敏透露,紫竹與英特爾、中航615所等區內企業成立的聯合孵化器現已培養和孵化了漢翔信息、云軸信息、冠勇公司、移康智能等數百家有影響力的雙創企業,扶持并集聚了一批以至純科技、申聯生物、基因科技等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業。
其中,紫竹培育的至純科技2017年成功在A板上市,觸寶科技獲批獨角獸企業;上海交大學生創辦的柏楚科技已成長為銷售過億的激光控制領域制造業企業;創業團隊來自微軟的漢翔信息累計融資額近7000萬美元,公司市值已超過10億美元;華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劉明耀創辦的邦耀生物落戶紫竹后,致力于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來進行腫瘤和遺傳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
獨特的實驗室共享之路
紫竹高新區的共享實驗室,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也令自身的吸引力大增。
位于紫竹高新區的上海吉爾多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化學合成物的企業,用總經理周敏的話來說,在創業之初,看著“別人家的”儀器,真的是直流口水:“做新藥研發,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當時我去看過新藥篩選中心、藥物所的那些儀器,先進得一塌糊涂,他們的先進儀器對我們來說是夢寐以求的。”
2012年,紫竹高新區商會做的一件事讓周敏看到了“轉機”。那一年,商會對園區內企業的實驗設備進行了“大摸底”,建立了目錄,以郵件的方式發送給每家企業。如果有企業“看中”里面的某臺實驗設備,可以預約使用時段。
在這個目錄里,周敏相中了上海獸醫研究所的流式細胞儀、共聚焦顯微鏡等多臺大型科研儀器,而且巧合的是,該研究所就在吉爾多肽有限公司的馬路對面,可謂近水樓臺。
就這樣,通過實驗設備的共享,周敏的公司僅花了儀器使用的成本費就完成了必需的分析任務,以前做新藥圖譜要送到北京,起碼10個工作日,現在不出園區24小時就能做出來,為新藥研發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先機。
擁有眾多先進檢測設備的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賈巍認為,大型先進設備儀器耗資巨大,如果不拿出去共享,大部分儀器都沒法充分利用,幾年后就過時了,再加上高昂的維護費用和折舊,會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實驗室共享可以滿足大、小企業的‘剛性需求’,不僅可節省社會資金支出,而且可以提升整個行業的技術檢測水平。”賈巍說。
從2016年起,紫竹每年將企業共享的實驗設備編印成冊,按所屬領域分類,并標清具體型號、技術指標、產地和功能應用范圍等重要信息,免費發放至相關企業、研發機構、協會和創業園區孵化器。
僅2016年,園區內9家擁有實驗室平臺的企業就為300多家企業提供了總價超過1億元的儀器設備,服務收入合計約6000萬元。到2017年,有13家擁有實驗室平臺的企業提供了總價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儀器設備,服務范圍擴大到航空技術、電氣能源、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個領域,并向全市企業開放。
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副主任朱悅透露,在紫竹的示范引領下,全市層面大型科研儀器的共享數量目前已達2.1萬多臺,總價值超過28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