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沿 | 美媒:中國正經歷科學復興 但在這一領域美國仍遙遙領先
《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7月3日刊登題為《中國的科學革命》的文章,作者是美國“科學突破獎”基金會運營總監列昂尼德·索洛維耶夫。文章稱,古老的中國格言稱:“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句話在今天仍然像在公元前7世紀一樣正確。但是它所說的培育下一代的含義卻發生了變化。要想讓年輕人在現代世界茁壯成長,這種培育的相當大部分必須是科學理念的浸潤。而根據其給予科學和科學教育的支持來判斷,中國正在為這一長期使命進行不惜成本的投資。文章摘編如下:

筆者最近剛剛結束一次對中國科學機構的巡回走訪后回國。我的親眼所見令人大開眼界。在我訪問的每一家機構,故事都如出一轍:明光錚亮的嶄新設施、尖端的技術以及普遍感受到的對重要合作努力的從容不迫的強調。
數字將證明我的看法。在過去30年里,中國用于研發的經費增長了超過100倍——從僅僅30多億美元增至4000多億美元。高質量科學出版物發表中國科學家論文的數量正在迅速上升:去年,他們在科學出版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首次超過了美國——他們發表的論文比美國多1.7萬篇。
最出色的中國科學家也正越來越多地在國內從事他們的事業。盡管仍然有強烈愿望要在美國和歐洲實驗室獲得經驗,但許多研究生現在將回歸祖國。在我訪問的一家生命科學機構中,70個實驗室中有69個是由從西方科研機構回來的華裔科學家擔任負責人的。迄今為止,華人科研人員對重要科學獎項的影響相對有限。但是考慮到目前的趨勢,可以預期這種情況會迅速發生改變。

美國仍然遙遙領先的一個領域是私人投資——尤其是慈善捐款。歷史上,這一直是科學創新的主要推動力。在19世紀,卡文迪什家族曾把他們的資金投入英國劍橋大學以他們家族名字命名的實驗室,后者產生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發現,從中子到DNA雙螺旋結構。在同一時期,洛克菲勒、古根海姆和卡內基家族的財富不僅資助了美國、而且資助了國際上的開創性科學家。甚至在20世紀下半葉來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等政府機構的撥款成為科研經費主要來源的情況下,慈善捐款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有越來越龐大的億萬富翁人群——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而且據《***》雜志稱,這個人群正在以每周兩人的速度擴大。但是,美國有大量依靠捐款運轉的大學院系、研究中心和其他機構,以及像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等非營利性的研究中心,而在中國卻沒有類似的情況。
中國也沒有多少類似于美國高凈值個人和家族所設立的慈善基金會,這些基金會意在推動尋找針對全球問題的科技解決方案,例如陳-扎克伯格倡議、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及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最后,我們尚未看到中國企業家把個人財富投資于推動技術進步的開創性努力,就像杰夫·貝索斯和埃隆·馬斯克正在從事的航天企業藍色起源公司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那樣。

不過,有跡象表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一個中國高技術企業家群體最近設立了“未來科學大獎”,以獎勵作出重大科學發現的物理學家、生命科學家、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這一獎項仿效了硅谷一些頂級企業創始人在2012年為提高重視基礎科學的意識設立的“科學突破獎”。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去年加入了“科學突破獎”的資助人隊伍,該獎項管理機構正在與“未來科學大獎”管理機構進行合作,以推出針對高中生的科學視頻競賽“突破青少年挑戰賽”的中國區域版。中國科學慈善領域的這些新進展是一個健康的跡象。上個世紀的歷史表明,當科學和教育生態系統能夠盡情接受公共、私人和非營利性全部三種類型投資的時候,進步將是最迅速的。

中國正在經歷科學的復興。如果這個國家繼續在培育下一代科學家和技術專家方面進行投資,通過為人類知識作出巨大和不斷增加的貢獻,這場復興很可能給我們所有人帶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