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久在线观看_又色又爽又黄的免费视频播放_一区中文字幕_日韩电影在线播放

今日頭條 焦點資訊 營銷之道 企業報道 淘寶運營 網站建設 軟件開發 400電話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焦點資訊 » 正文

星座不是科學,但是為什么你還相信它?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03-01  來源:新格網  作者:新格網  瀏覽次數:594  【去百度看看】
核心提示:原標題:星座不是科學,但是為什么你還相信它? | 小南都知道 在這個充滿壓力和被數據驅動的時代,年輕

原標題:星座不是科學,但是為什么你還相信它? | 小南都知道

在這個充滿壓力和被數據驅動的時代,年輕人嘗試在星座中找到安慰以及對生活的解讀,即使他們不完全相信它。

文| JULIE BECK  編譯_SUN  編輯| 欣煮

和表情包一樣,近年星座在瘋狂地流行。在社交媒體上,占星博主和占星機器人往往擁有幾十萬甚至百萬的追隨者。人們把日常倒霉歸結為水星逆行,不同的星盤組合呈現出不同的宮位、行星相位。新媒體平臺上的每日、每周和每月的星座運勢,或是以12星座分類的主題板塊總是閱讀量巨大。

星座如此備受追捧的情況并非第一次出現,當然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其實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很關心星座,只不過形式不同罷了。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起源于西方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 為全世界帶來了無數關于十二星座的知識。 也有人把新時代稱為“水瓶座時代”,據說2000年之后地球進入了水瓶座星系。比起雙魚座時代里物質與心靈的對立矛盾,水瓶座時代,全人類會進入一個更為融和的境界,物質性的發展及心靈性的發展將會融合為一。

在新時代的繁榮過后,距今幾十年里,星座當然沒有消失,你仍然可以在媒體上閱讀到不少關于星座的文章(例如本文),而相信星座也不再是一件荒誕無稽的丟臉之事。許多研究星座多年的人都感覺到,隨著網絡上的星座話題年輕人中越來越流行,對于星座的污名雖然仍然存在,但已經極大地減少了。

露西格是智威湯遜廣告公司創新團隊的全球總監,她在預測未來文化發展趨勢的時候說:“在過去的兩年里,我們在90后和00后身上看到了一股新時代運動的復古潮流,其中就包括星座文化的流行。”

Broadly(VICE的女性頻道)的資深編輯考利•布斯曼表示,該網站的星座內容訪問量“成倍增長”。另一家媒體,The Cut的總裁兼主編斯特拉•巴格比表示,在2017,網站上一個典型的占星帖子的訪問量比去年增加了1.5倍。

為什么星座能這么流行?

1、沒有比互聯網時代更適合星座文化發展的了。

星座的進入門檻很低,你可能只是大概知道處女座潔癖,金牛座愛吃,但互聯網提供的巨大信息量能夠讓你迅速成長為熟悉相位和福點的星座專家。互聯網無疑助推了這場星座文化浪潮,讓有志于此的人能夠自學,乃至成為自媒體博主,成為新的信息生產者。 對于普通人來說,搭訕姑娘的時候可以提起最近土星回歸,而不是:“你的星座是什么呀?” 

首先明確一件事:星座不是一門科學。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一個人的星座實際上與ta的個性相關。但是這個系統有自己的邏輯。星座將太陽、月亮和行星在天空中的12個位置——也就是黃道十二宮——賦予了地上面的現實意義。

就算你不是星座愛好者,肯定也知道你的太陽星座是什么。太陽星座是根據生日決定的,但是星盤就沒有這么簡單了。出生的時間和地點決定了月亮和其他行星的位置,這些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出生盤的計算。

而那些星座運勢告訴你應該怎么做,實際上是在說行星們現在和未來做什么,以及每個行星如何影響著你的星座。蘇珊•米勒(Susan Miller)在占星領域可以說是非常有名了,她說:“把行星想象成一個雞尾酒會,可能有三個人在一起聊天,兩個人在角落里激烈爭論,金星和火星可能正在接吻。我們所做的就是把每個月這些行星之間的對話為你們翻譯出來。“

占星家們的任務就是將宏大的概念變為可消化的知識。這與當代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如出一轍:微博、短視頻和表情包的流行,揭示著年輕人對晦澀文本的抵觸與對淺閱讀的追求。有趣、深刻又易于接受,星座在當代年輕人中的流行也就十分合理了。

星座通過簡單的行星運行和星座符號,解釋著人格、生命周期和人際關系模式等復雜的問題,許多縮寫的術語被用以描述。這些術語十分好用,熱衷星座的人也都不吝學習它們,并積極地用于溝通。

布朗大學社會認知科學家伯特倫•馬勒認為星座是一種文化或心理現象,而不是科學現象。但是,完整的星盤(不是你知道的那個簡單星座)提供了一系列強大的表達方式,它被用來描述自我的個性與氣質,生活的機遇和挑戰。就人們學習這些星座術語來說,它可能是一種表達而不是解釋或預測,是人類經歷和生活事件的更豐富的一種表達方式,并且確定了一些可能的應對途徑。

2、壓力越大,越容易相信星座。

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泰森(Graham Tyson)1982年的一項小型研究發現,人們花費好幾百上千元查一次星盤,目的是為了回應生活中的壓力,特別是與社會角色和人際關系有關的壓力。壓力很大的時候,向星座求助是一種應對手段。很有可能,ta們在沒什么壓力的時候,根本就不相信星座。

根據美國心理協會的調查數據,自2014年以來,90后成為壓力最大的一代。

年輕人大多掌握資源有限,生活伴隨著恒常的失控感。社交媒體放大了對個體的審視,年輕人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前所未有地凸顯。星座為處于危機中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想象。眼下再不順,水逆過去就好了。雖然這很陳詞濫調,但確實如此。

2013年,木子26歲。在上海的設計公司工作讓她感到沮喪,與男朋友長年異地讓她倍感孤獨。她時常坐著公交車漫無目的地游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此打發時間。她說:“我希望有人能帶我逃離這種生活循環,如果不能,至少有人能告訴我什么時候會好起來吧?”

星座確實能夠告訴她,象征幸運的木星將會在一年后進入木子的獅子座,并在那里待一年。當時星座告訴她,如果此時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她會在木星抵達時獲得幸運。

所以木子要為木星的到來騰出空間。聽從星座的指引,為了改變,她減少了公交旅行的次數,開始更多地呆在家里,自己做飯;她開始接外快做兼職而不是做固定工作,這讓她有了更多與男朋友見面的時間。在那段時間,她還有意地與幾個朋友保持距離,“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我會感到身心疲倦,因此與他們保持距離對改善我的情緒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木星于2014年7月16日進入獅子座。就在這個七月,木子在廣州找到了一份新工作。那年年底,木子與男友結婚了。她說:“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一方面是我對更好的生活充滿了信念,另一方面,我遵循了星座所說的內容。所以我把這種轉變歸功于木星的信念。”

人類是敘述性的生物,以目標和期望的形式不斷編織過去、現在和將來,熱衷于解釋自我和生活。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莫尼沙•帕斯帕蒂說,雖然她不相信星座,但星座“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解釋框架”。

確實,星座給人一種愉悅而有序的感覺,把生活中的情感與隨機事件,像圖書館的書一樣有序排列起來,插入貼好標簽的書架上。男朋友不回我信息,大概是水逆讓他手機壞了吧。我總是有選擇困難,因為我的火星在金牛座。木星進入我的第十宮時,我老板終于沒有罵我了。一切對未來的壓力和不確定性,都能在星座里找到解藥。

木子說,只要感到絕望她就會去從星座里找解決辦法。“我不開心的時候會想,‘拜托告訴我未來會好起來的好嗎?’,這種時候我就會去看星座。”對她來說,閱讀星盤就像是給自己的未來故事主動尋求劇透。

“我總是感到擔心。”木子根本耐不下性子讀任何一本書,她總是在翻頁,總想知道后面的情節。“我不喜歡跌宕起伏,我不喜歡懸念,我只需要知道會發生什么。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希望某些事會發生,所以我就想看看它們到底會不會發生。”

現在,那些事已經發生了。“我不再看星座了,”她說,“因為我現在過得很開心。

3、人們開始厭倦互聯網。

他們匿名網上沖浪,用app看書、社交,甚至尋找男女朋友。互聯網最擅長的就是批量生產自我,不斷地為你的移動生成定位,用大數據提供最精準的廣告,科技的發展正在為每個可能的問題提供標準答案。

這種無所不包的能力讓人感到窒息,被電子設備環繞的生活令人疲倦,我們正前所未有地渴求一些別的東西:你是誰,以及你獨一無二的生活內容。

魯比•沃靈頓是一位時尚作家,她還經營著一個神秘學網站「The Numinous」,沃靈頓將其定義為“未知的,或者不可知的”。

“我們不應當生活在這樣一個被嚴謹地量化和組織的世界中,因此我們希望能夠連接并挖掘自我中的這個未知的部分。”沃靈頓說:“我把星座看作一種用以描述人類經驗的符號語言。我們不必非得要有方程式、數字和科學解釋。”

J.沃爾特湯普森的情報小組在2016年發布了一個名為《非現實》的趨勢報告,其中也提到了同樣的事情:“我們越來越多地將否認現實作為一種逃避的方式,轉而尋找其他自由、真理和意義的獲取方式。”

“這些超越現實的方式便是對魔法和靈性的認可,對現實的否認,和我們生活中無形的方面,比如反對大數據和網絡的無隱私。”

這種反動的文化以前就曾發生過。17世紀和18世紀的啟蒙運動提倡理性和科學方法,這之后卻迎來了浪漫主義轉向,人們開始關注直覺、自然和超自然。

我們可能處在一個類似的轉折點。《紐約雜志》使用了浪漫主義畫作《霧海上的旅人》,來為安德魯•沙利文最近的反科技散文《我曾是一個人類》配圖。與原圖不同的是,途中的海上旅人手持電子設備,似乎正在拍下眼前的風景。浪漫主義與反科技主題,跨越時空的巧妙互文,也許我們能從詩意中讀出深意。從星座文化的盛行中管中窺豹,科學理性的重要性或許正在逐漸下降。

智威湯遜和另一個趨勢預測小組WGSN在其報告《千禧一代:新靈性》中報道了近年來年輕人接觸的其他新時代的神秘學事物:愈合晶體、銅鑼浴和塔羅牌。

住在紐約的二十八歲的軟件工程師妮可拉•雷佛說:“隨隨便便地把事情說成‘不合理,或者愚蠢,這不是事實’,這樣的行為越來越不可接受了。”

4、星座不是科學,它是一種觀察世界和思考事物的方式。

但是,對星座感興趣意味著放棄理性嗎?占星學歷史學家尼古拉斯•坎皮恩指出,,人們是否「相信」星座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有效的問題。人們可能會說他們不相信星座,但仍然認為他們自己是某個星座的。他們可能喜歡閱讀他們的星座,但不會真的照著做。如果真要回答這個問題,統計數據上有數不清的細微差別。

與此同時,針對星座話題的科研也正在形成一種趨勢,但它們大多都致力于「揭穿」。這些論文大多喜歡引用一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調查,看一下人們是否認為星座是科學的,并提醒讀者不要相信星座。

星座當然不是科學的,但這并不是重點。

雖然肯定有一些人盲目地對星座所言照單全收,甚至認為星座和生物學這樣的學科是一回事,但這只是少部分人。那些讓星座文化重新流行起來,讓當代人像幾千年前那樣重新談論起黃道十二宮的年輕人,往往把星座當作一種工具,或者說是一種語言——占星術連接了宇宙與個體,它是一種對自我與生活的浪漫隱喻。

居住在美國布魯克林的邁克爾•史蒂文斯自稱是一位「硬核」, “我是一個懷疑論者。”去年8月的那場日全食的時候,他因為工作原因聯系了蘇珊•米勒,問她是否會在她的網站上放一些廣告。

蘇珊•米勒很生氣,因為她正在寫那個以冗長著稱的月底總結。但是電話最后,她問他是什么星座的。他是射手座。 “她說,‘哦,好吧,這個新月對你來說會很難過。’”他甚至還和她聊起了工作和戀愛上的困擾。

研究表明,如果你寫一個普通的人格描述,并告訴某人適用于他們,他們可能會認為它是準確的——無論是在描述他們的星座、生肖、血型或其他東西。

當蘇珊•米勒說:“你似乎正在經歷不少困難”,史蒂文斯答道:“誰不是呢?這可是2017年。”

雖然不信星座,但他說那次與蘇珊的談話讓他感覺好多了。他開始拿出行動。他離開了廣告公司,和女朋友分了手。“我應該做出選擇,追求一些積極的改變。 ”

史蒂文斯的故事體現了一種和多數人差不多的態度:星座是否真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否有用。

占星師本人也表示可以不相信星座。“我們非常認真地對待星座,但我們也不一定相信,”安娜貝爾•蓋特說,“它不是宗教或科學,它只是自我反省的工具,是一種觀察世界和思考事物的方式。”

Boardly的編輯貝斯曼這么看待星座:“在我的生活中總是有幾個相互沖突的領域,所以我經常在兩個想法之間搖擺不定,于是我只好這么想,‘好吧,下個月我有三顆行星進入天蝎座,所以我應該做出一些精明的職業決定。’”

這種態度可以用羅莎•賴斯特的專欄“星座是假的”一欄來形容。她的文章標題如下:“星座是假的,但是雙子座出了名的花心”,“星座是假的,但是金牛座討厭變化”。

90后和00后們可能本來就不喜歡截然二元地區分相不相信。那種模糊了真實和虛幻的邊緣狀態對他們而言毫不陌生,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網上度過的,很多人覺得星座是真的,這提醒了我們,很多讓人感覺真實的東西可能并非源于現實。小說不也給人一種真實感嗎?

“星座是假的,但它是真的”,這樣的立場似乎自相矛盾,但矛盾或許正是其吸引力所在。關于星座為何重新流行起來,有許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說:有人認為地球生活讓人沮喪,所以人們開始看星星了;有人認為星座是為了擺脫邏輯“左腦”的思維范式;還有人認為,人類渴望組織復雜的系統出現,進而給無趣的生活帶來熱鬧的混亂。

他們能否自圓其說并不重要,我想說的恰是這種提出假說的熱情。要明白,星座之所以充滿吸引力,正式因為它充滿了悖論:它同時是宇宙和個人、精神和邏輯、抽象和具體、真實和虛幻。它可以是無法抉擇時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推力,讓你免于分裂的痛苦。在一個非黑即白、邊界分明的文化社會中,它解放了模糊二元的可能性,尋找灰色的答案。看著那些被行星運行切割出來的時間片段,以及夜空中的勾勒出星座的虛擬連線——即使你內心深處清晰地知道,星星們與你的生活隔著字面意義上的光年,根本就沒有什么聯系——而你依然會認為,星座是有意義的。

來源|大西洋月刊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吉ICP備11001726號-6
企業800網 · 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