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敘
我想用簡單直接的文字,詳盡的講述貓眼電影的UGC是怎么做起來的。不說什么方法論,只說遇到過什么問題,是怎么分析和解決的。
按照邏輯來說,首先應該先證明當時貓眼UGC是「做起來了」。我附一張當時我記錄的與豆瓣的對比數據,結論是在院線片里,我們的UGC量級是最大的,超過了豆瓣。
第一步:如何分析用戶需求
我們當時希望能把貓眼打造成一個「大眾電影愛好者的豆瓣」。這個定位從現在來看都是挺清晰可行的,而且這個人群和需求也都切實存在。
為了摸透用戶需求,我們大量、高頻且持續的在找用戶交流,一塊晚上吃飯、周末一起看電影等等,也請教了一些業內的專業人士。每次交流完再一起開會討論,慢慢的對這個群體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用了下圖的用戶分層理論去分析,貓眼的核心用戶大致也可以這樣來分。
第一層是名人,他們的出現可以為產品的品牌背書,可以帶來粉絲效應。這個主要是通過商務層面的溝通搞定的。
第二層是專業用戶,對于電影領域來說,就是編劇、影評人這樣的群體。他們數量不大,而且圈子特征明顯,搞定他們也另有策略。
第三層是貢獻用戶,對于貓眼來說就是高頻次的購票和UGC用戶,他們沒有專業背景,卻是整個產品的中流砥柱。搞定了這群人,其他幾層用戶才有存在的可能,本文主要講的就是這部分用戶的運營方法。
第四層是活躍用戶,他們經常訪問貓眼,大多數在消費內容,不具備貢獻內容的能力,前三層用戶對他們的影響是最大的。
第五層是普通用戶,他們只是下載注冊過貓眼,或者也消費過,但是對產品毫無忠誠度可言,也不在核心用戶的群體中,屬于二八原則的小部分人。
從這個分層中可看出,每層用戶都有自己的價值,是相互依存的,要用不同的策略去運營。但具體要先從哪個群體下手,就要看當時所具備的條件。明星和專業用戶是很難搞定的,當時的實力還不夠,而且沒有粉絲的產品,明星也不會來。
所以,只能從第三層開始運營,帶動第四和第五層,形成用戶規模和口碑之后,就可以反向的帶動明星和專業用戶了,這就是當時的運營策略。
接下來,就集中火力在第三層群體里,也就是優質的UGC貢獻用戶。關于他們的需求和使用場景,我是這么描述的:
1.他們經常買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而且有一定的觀影量,對電影也有自己的理解。
2.他們會每周打開貓眼電影這個app,去看看本周上映的電影有哪些,票價多少,順便也瀏覽一下新鮮有趣的資訊。
3.他們在看完電影后,會在回家的路上順手打開貓眼,看看別人對這部電影的評價,自己也有可能寫上那么三兩行評語。
4.他們有時想知道某個電影的信息,比如主演導演是誰,或者想知道某個演員出演過哪些電影。
以上,就是UGC核心用戶的需求,而我們希望這些人高頻次的來瀏覽和貢獻內容,來與其他電影愛好者互動。通過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聚集一定量級的活躍用戶,才有可能達成我們做成大眾豆瓣的目標。
這個目標,換個說法就是要有越來越多的UGC用戶,構建一個用戶消費內容和貢獻內容的閉環,這樣才能玩轉。
第二步:怎么搞定種子用戶
懷揣著這樣的目標,我就想當時有什么資源可以用,UGC用戶從哪里找。顯而易見,就是貓眼電影的購票用戶。當時貓眼的購票用戶絕對是全線上平臺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所以每周來買票的用戶就是我的金礦。
我當時拍腦袋做了一個推測:每周購票 2 次以上的用戶就是電影發燒友,是區別于沒事逛街泡妞瞎逼看的那群人。于是我就跑出一周之內購票次數為 1 次和 2 次以上的用戶,發現后者的占比并不小,達到25%,用戶數量相當可觀,接下來就是想辦法從這批用戶中,洗出有UGC能力和習慣的用戶。
具體方法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就是策劃一個活動,然后定向推送給這25%的用戶。這句話說來簡單,但細化起來有很多要點。我們就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來說把,就是做什么樣的活動效果更好。
這要分析這部分用戶的特點,我從這25%的用戶中抽出 200 個,人工查看他們之前標記過「想看」的電影,發現一個規律:這些用戶都是對某個類型的影片有明確的喜好,比如港片、漫威、鹿晗吳亦凡等明星主演的電影。
于是這個活動就知道怎么做了,每次要有不同的主題,比如上面說的漫威、周星馳、宮崎駿等等,列一個影單出來,讓這群用戶寫這個片單上的電影的評分和短評,慢慢培養這群人的習慣。
這就是做活動的其中一個思路,其他還有幾種,就不細說了。做運營要多分析用戶需求,多嘗試,不能只是想著要做一個活動,具體怎么思考分析卻不知道,這就是無腦的運營。
這樣的活動其實就是洗用戶,只不過是從購票用戶洗到UGC用戶。要注意幾點:
1.不管量級多大的產品,用戶洗過幾次之后,效果就沒了。你監控數據就可以發現,前幾次的轉化率最高,之后就越來越低。你需要做好判斷,當效果跌到谷底時,說明用戶已經洗的差不多了,這個方式就可以停了。
2.洗用戶時要注意頻率和方式。為了持續能帶來UGC用戶,你可以高頻的去洗,這樣可以不斷帶來新增UGC用戶,有利于培養氛圍。但肯定不能頻繁的去騷擾同一批用戶,讓他們做這做那,哪怕是再給力的刺激,次數多了也會萎。
可以把這25%的用戶再做細分,每個群體推不同的活動。比如,這周《超能特工隊》特別火,你就做一個滿是大白形象的活動頁面,推給這個電影的購票用戶,絕對萌死他們,UGC的轉化率肯定高,這就是細化的用戶需求。越精準的推送,轉化率越高。
此后,我們還在持續做一個事,就是把用戶按照對影片類型的興趣緯度劃分,不同群體去推送不同的內容。首先,這是為了讓已產生的用戶有更多被瀏覽的機會,屬于內容的精準分發;其次,持續向用戶強化貓眼在做內容這樣的信息,培養用戶心智。
第三步:建群
在洗用戶的同時,你也不能閑著。持續監控已經轉化過來的UGC用戶,逐一的觀察他們貢獻的內容、個人資料,以及標記過的電影等信息。只要發現有價值的電影發燒友,馬上一對一取得聯系,把他們拉到一個群里。
所以,持續這樣洗用戶、監控效果、找人拉進群,幾個循環之后,這個群里輕輕松松就會有一百多人。這群人就是貓眼電影UGC的核心用戶,就是帶動后續幾十萬UGC用戶呼嘯而來的火車頭、是社區氛圍的打造者、是對外品牌傳播的宣傳員,價值巨大。
群,只是一種聚集核心用戶的形式,而不是做運營的最終目的。因為這些用戶有很多共性,而且互相交流也是他們的需求之一,所以才組建這個群,這樣也方便運營去溝通管理、下發活動通知、收集用戶反饋等。
在這 100 人入群之后,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管理了。這不只是一個群,而是一個組織,所以具備一個組織應具備的所有要素,比如名字、準入制度、權益和責任,以及最重要的管理團隊。